本文目录一览:
请问古代医书大全有什么,按时间顺序排列
西汉时最后写定的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,分《素问》与《灵枢》二大部分。新朝(公元8年——公元23年)公元25年左右《难经》托名秦越人所作。
古代医书有: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皇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千金方》等。
黄帝内经 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两部分,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,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(其余三者为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)。
《黄帝内经》,作者,黄帝。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,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。
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“黄帝”之名的巨著,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。是研究人的生理学、病理学、诊断学、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。
月经后期的相关文献
《景岳全书.妇人规·经脉类》:后期而至者.本属血虚,.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;不得不为清补;有血逆而留滞者,不得不为疏利。凡阳气不足,血寒经迟者,色多不鲜,或色见沉黑,或涩滞而少。
首见于汉代《金贵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温经条下谓“至期不来”。宋代《妇人大全良方·调经门》引王子亨所言“过于阴则后时而至”,认为月经后期为阴盛血寒所致。
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·经脉类》:凡欲念不遂,沉思积郁,心脾气结,致伤冲任之源,而肾气日消,轻则或早或迟,重则渐成枯闭。此宜兼治心、脾、肾,以逍遥饮、秘元煎之类主之。
针对肾虚所导致的月经后期,常采用补肾养血调经的方法进行治疗。方剂常采用归肾丸加减。中成药常选用春血安胶囊、天紫红女金胶囊。血虚证。
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延迟7 天以上,或延后时间更长,连续出现3 个月经周期以上者,称为“月经后期”,亦称“月经后错”“经迟”等。如果月经周期仅延迟3 ~ 5 天,或偶尔一次周期较长,又无其他不适者,不属本病范围。
在月经周期中,阴阳气血具有周期性的消长变化,形成胞宫定期藏泻的节律,并以每月一次的月经来潮为标志。把一个月经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,即月经期、经后期、经间期和经前期。
薛氏医案简介
《疠疡机要》为麻风专著。三卷。明·薛己撰。约刊于16世纪中叶。本书对麻风病的本症、变症、兼症与类症的辨证治疗等予以全面阐论和辨析。尤其可贵的是本书收载麻风病治疗验案较多论述病候,条目比较清晰。
因避康熙讳,将“钩玄”改为“钩元”。又《薛氏医案》收入本书,改名《平治荟萃》。现存明清多种刻本。1949年后有排印本。
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没有具体数字,知名的有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皇甫谧、叶桂、孙思邈、薛生白、宋慈、李时珍、葛洪等。扁鹊 扁鹊(公元前407—前310年)姬姓,秦氏,名缓,字越人,又号卢医,春秋战国时期名医。
《薛氏医案·瘰疬》:“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,结聚成核,初觉憎寒发热,咽项强痛。
《薛氏医案·瘰疬》:“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,结聚成核,初觉憎寒发热,咽项强痛。” 《河间六书·瘰疬》:“夫瘰疬者.经所谓结核是也?或在耳前后;,连及颈颌,下连缺盆,皆为瘰疬,” 九子疮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[4]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两性健康知识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01088.com/lxjk/1619.html